521268
post:539187

AI赋能新课堂 共研提质创实效——“金陵讲坛”第二十期AI教育主题讲座


“技术不应取代教师,但善用技术的教师将重塑教育。”4月11日,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AI赋能新课堂 共研提质创实效”主题讲座,特邀人工智能教育专家胡妍婷老师担任主讲。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索AI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创新应用,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讲座聚焦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沿趋势,结合泛雅智能平台的功能实践,为教师提供了从理论到工具的全方位赋能方案。

胡老师以超星平台的AI智能功能为切入点,生动展示了AI技术如何破解传统教学瓶颈。她指出,当前教学面临三重挑战:教师大部分的时间消耗在重复性备课与作业批改中,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精准触达,而分散的教学资源更让知识整合举步维艰。“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用AI串联起‘教、学、管、评’的全链条,让技术成为提质增效的‘连接器’。”然而,教育AI化的推进仍需突破三大壁垒——部分教师对技术存在“工具恐惧症”,数据隐私与算法伦理的边界亟待厘清,技术赋能与教学场景的深度融合仍需探索。  

针对上述挑战,AI赋能:从“工具辅助”到“智慧共生”,胡老师提出“三层赋能模型”——资源整合层、教学交互层、决策优化层,并以泛雅智能平台为例展开详解。

AI助教:让资源“活”起来。教师可上传学科资料库,训练专属大模型,实现“一键问答”。学习助手:双模型驱动个性化成长,引导式学伴: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直答式学伴:针对基础知识快速响应;两种模式动态切换,适配不同学习场景,助力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AI工具箱:教学全流程提质增效,备课环节:AI教案生成器可根据教学目标自动设计框架,并推荐差异化活动案例;AI出题工具支持“知识点-难度-题型”三维度定制试卷。课堂管理:AI视频理解技术可实时分析授课视频,自动生成重点摘要与互动建议;知识图谱功能动态关联跨学科内容,构建系统性知识网络。评价反馈:AIGC查重系统精准识别学生作业原创性,同时提供“相似段落溯源”,引导学生规范引用。

胡老师还特别展示了泛雅平台的“智能体应用库”——集合AI学情分析、智能排课、生涯规划等模块,形成覆盖“教、学、管、评”的全链条支持。例如,“学情雷达”可基于学生答题数据预测知识薄弱点,并推送定制化练习题;而“生涯导航”则通过分析学生兴趣与能力,生成个性化的升学与职业建议。

讲座尾声,胡老师再次聚焦教育者的核心使命:“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替代,而在于解放——解放教师的创造力,释放学生的潜能。”她强调,超星智慧课程解决方案的本质,是让教师从重复性工作中抽身,专注于教学设计创新与个性化育人。通过AI助教的精准支持、知识图谱的系统串联、视频理解的深度挖掘,教师能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课堂,让复杂知识可视化、抽象逻辑可触化、学习路径个性化。

此次讲座为教师打开了AI赋能教育的全景视野。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将积极尝试泛雅平台的智能工具,重构课堂互动模式,并探索“AI+职教”的特色实践路径。 

教育的未来,始于每一份对技术的敬畏与善用。在这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金陵教师正以探索者的勇气,携手AI共筑“有温度的高效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智慧新动能。  

教师心得

袁思凡老师:在“AI赋能新课堂,共研提质创实效”学术研讨中,专家学者系统阐释了大型语言模型(LLM)对教育生态的重构逻辑。基于“可信、可用、可控”三角支撑体系,AI教育应用需构建战略安全网:数据伦理委员会与区块链技术保障可信性;“人机协同备课”模式提升可用性;“AI教学沙箱”机制强化可控性。这为技术落地提供了系统性框架。

这场金陵讲坛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革新,在于善用技术工具提升效能,更在于守护师生心灵对话的教育本质。在智能时代,唯有坚持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方能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诗篇。

管小艳老师:参加学校组织的超星AI助教功能培训,让我大开眼界,收获颇丰。

培训中,超星AI助教丰富的功能令人印象深刻。智能问答功能,能随时解答学生关于烹饪理论知识、食材特性等疑问,就像为学生配备了一位随时在线的小老师,及时解决困惑,避免问题堆积。智能生成章节内容和教案功能,可依据教学大纲快速产出相关内容,为备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清晰的框架。以往我花费大量时间收集资料、构思章节结构,现在有了AI助教的助力,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烹饪实践技巧的示范和指导上。

智能出题和智能批阅功能也十分实用。能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生成多样化的题目,还能快速批改理论作业,给出详细反馈,让学生清楚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让我能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而学情分析功能,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整合分析,让我能清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薄弱环节。比如,有的学生在烹饪火候理论知识上掌握不好,有的在食材搭配实践操作中存在问题,这有助于我开展个性化教学。

对于烹饪专业课来说,超星AI助教不仅是教学工具的革新,更是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助力。它让教学更高效、更智能、更个性化。在未来教学中,我会积极运用超星AI助教功能,不断探索与烹饪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烹饪技能。

王超老师:参加完这次“AI赋能新课堂 共研提质创实效”的培训,我这个教了七八年汽修的年轻老教师心里直打鼓。以前总觉得上课拿个扳手、修两块板件才是真本事,现在看到AI诊断系统三秒钟就能分析出故障代码,心里还真有点慌。

说实在的,培训的内容到现在我还在慢慢的消化,培训上教的一些方法我到现在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践,不过我相信:当把这一系列的操作融会贯通之后,必然是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让我铭记于心的是会上周主任说的那番话:AI是用来提高效率,它的算法是向善的,辅教非代教,助学而非替学,工具终为手段,育人永是根本。

细细体味,其实AI就是个工具包,关键看你怎么用。上周我给学生讲车身颜色调配,先用AI模拟颜色属性变换的知识难点,等学生看明白了,再让他们亲手调配色漆颜色。有个学生发现虚拟调配时没注意的颜色走向问题,兴奋地喊:“老师,AI给的步骤里可没这个细节!”这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机器给的流程是骨架,老师补上的实战经验才是血肉。

我们得明白,AI不是来抢饭碗的,它就像个超级助教,能把枯燥的理论变成立体动画。也要知道,AI生成的教案就像网购的汽车零件,不经过老师傅把关,装上车可能出大问题。我们创新组现在在准备“文化课+专业课+民族文化”的公开课,单单将这几样事物联系起来协调好,还是比较困难的,毕竟每个人都有知识盲区,但是将想法输入AI之后,他给出的框架非常好,我们只需要将自己擅长领域的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即可。

这次培训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甭管技术多先进,教育的核心还是人带人。AI可以帮我们画图纸、做演示,但是技能操作时的经验,课堂上师生眼神交流的默契,这些永远替代不了。就像再好的自动驾驶汽车,最后的方向盘还是得握在会开车的人手里。

 

撰稿:王佳芬  审核: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