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742
post:538726

照亮学生‘心’能源 铺就成长成才路——“金陵讲坛”第十九期心理主题讲座


人类最好的医生是阳光、空气和运动。而教育者,应是照亮学生心能源的那束光。”3月21日,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学生成长成才‘心’能源”主题讲座,特邀南京审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部蔡智勇教授担任主讲。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未来。讲座聚焦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形势,结合最新调研数据与教育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科学指导与实践方向。

蔡教授首先以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揭示了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紧迫性。数据表明,中学生心理困境已非个案,而是系统性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蔡教授强调,学校是初高中生自杀一级预防中的重要角色。但学校系统也面临一些挑战:心理教师数量与技能不足、硬件设施利用率低、家校合作意识薄弱。调研中,14.7%的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持冷漠态度,8.3%甚至直接否认问题存在。家庭教育缺位加剧了危机,破解“三不”观念(不在乎、不接受、不配合)刻不容缓。

针对当前挑战,蔡教授提出“守正创新”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学校需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将心理疾病预防纳入“立德树人”的职责范畴;另一方面,需引入前沿理论与方法,如“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该模型指出,心理健康并非简单的“无病即健康”,而是“低疾病”与“高幸福感”的双重平衡。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从“低心理健康”(B区)迈向“理想状态”(A区)。蔡教授提出心理健康的新内涵是“一无三有”——无心理疾病,有情绪健康、积极的个体功能与积极的社会功能,最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生命状态。

此外,讲座还分享了“后现代叙事疗法”“正念训练”等实践工具,倡导教师引导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蔡教授引用后现代建构哲学观点,鼓励学生重构消极叙事,激活内在力量。

讲座尾声,蔡教授以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的名言点明教育真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唤醒人的创造力量、生命感与价值感。”他呼吁教职工跳出“知识灌输”的窠臼,关注学生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双重发展。

此次讲座不仅为教职工提供了理论武装,更点燃了行动热情。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将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加强家校联动,为职业学校学生构建“心理免疫屏障”。

“心能源”的觉醒,始于每一份关注与行动。在这场关乎生命成长的战役中,每个老师要以教育者的担当,为学生铺就一条通向身心健康与全面成才的光明之路。

教师心得

张静老师:在金陵讲坛聆听“学生成长成才‘心’能源”主题讲座,我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讲座从心理疾病预防、心理健康促进、守正创新三个维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心理疾病预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当前,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家庭期望、社交困扰等多重挑战,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普遍化趋势。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疏导问题,建立预防性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促进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人格,这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增强抗压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新方法,也需要多方协作。我们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心守护学生的心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朱婷老师:今天有幸聆听了蔡主任的讲座,我对立德树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疾病预防不仅仅是学生需要关注的,也是教育者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超越技术层面的干预,回归育人本真。教师需要放下“问题矫正者”的姿态,转而以生命陪伴者的身份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理解学生,共情学生。教育便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问题动机,慢慢地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是需要关注的。我们要用乐观的眼光看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遇到困难时,把它视为成长和学习的机会。比如,当教学效果不理想时,不要一味自责,而是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学会自我肯定。

张育楠老师:非常有幸聆听了蔡智勇教授的“学生成长成才‘心’能源”主题讲座,深刻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代育人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听完讲座后有三点深刻体会:

一、心理疾病预防需关口前移,构建系统防线。通过调研数据显示的问题,警示我们必须从校园入手,建立早期筛查机制,加强家校联动,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减少“病耻感”,避免问题累积成危机。

二、心理健康促进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心理健康不仅是“无疾病”,更是“有幸福”。真正的健康需兼顾低心理疾病与高心理健康。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其积极人格与社会责任感。

三、应对挑战需多方协同,突破资源瓶颈。当前,学校心理教师数量不足、家长教育缺位等问题突出。对此,可借鉴长三角社会救助平台等经验,整合高校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同时推动家校共育,引导家长从“冷漠”转向参与。此外,需优化硬件资源使用效率,借助数字化手段扩大心理服务覆盖面,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价值。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的“心”能源。唯有预防、促进、应对三管齐下,才能为青少年筑牢心理防线,赋能其全面发展。

 

撰稿:陈际涛   审核: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