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立读书为本,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位优秀的阅读者。为了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阅读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促进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使青年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2024年11月,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青年教师发展中心举行《静悄悄的革命》系列共读活动。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国际著名课程专家左藤学教授从事教育研究工作20年,在日本、美国近万间教室进行实践观察研究的总结。作者拜访了世界各地的幼儿园、中小学和护理学校,和老师们一道,探讨对课堂和学校进行改革。他推动着教室里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的实现,促进着学校里老师们互相成长,推进着学校和社区合作,并提出了 “学习共同体”这一重要概念,不断推动学校从自身入手进行改革。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带给阅读的教师诸多有益启发,对众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更能加深教师对课堂的理解。
从11月起,青年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全体英才教师、青年教师共读《静悄悄的革命》。他们分为四个组,分别是朗读亭、阅读感悟、思享会和金句美图,按照计划和安排在群里上传、分享自己阅读心得作品。青年教师们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熟读精思,交流共研,撰写了一篇篇浸润着自己思考和感悟的文章,制作出一张张精美的金句美图,营造出了浓厚的阅读氛围。
在全体青年教师完成阅读《静悄悄的革命》后,为了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之间阅读心得的交流和分享,2024年12月13日,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在敦行楼4楼智慧教室举行阅读感悟分享会,教学督导与教师发展处张琼副主任及2023年、2024年入职的青年教师们参加本次分享会。此次活动由张琼副主任主持。
本次阅读感悟分享会的形式为青年教师围绕着《静悄悄的革命》书中的核心概念,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教学实际,进行交流和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派代表发言。
首先,本次活动第一个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随即,青年教师们展开热烈的讨论,他们阐述观点,叙说故事,畅谈体会,热烈交流,尽情分享独到的见解和阅读的快乐。
第一个发言的是崔林老师,崔老师分享道:当她第一次翻开《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就被它的书名吸引,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她就想迫切的读完这本书,找到答案。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教育领域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必要举措。书中提到的反思性实践,也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者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这种反思性实践不仅有助于教育者个人的成长,也能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进步。教师们应该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共同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接着,苗清华老师代表小组发言:书中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在于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非轰轰烈烈的场面。这使她深刻认识到,教师的职责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成长,而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和形式。佐藤学教授通过走访日本各地的高、中、小学校,观摩教师的公开课,总结出一套系统理论教学经验,强调了教学是由学生、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这一观点对她启发很大。其次,书中提到的“倾听”的重要性让她深受触动。佐藤学教授认为,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发言,还要倾听他们的无声语言,理解他们的需要、愿望和态度。这让她意识到,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心去理解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知识,交流思想。
第三组进行发言的是马成霞老师,她认为:教育领域的革命都是“静悄悄的”,课堂是教育变革的核心阵地,而变革可以从小处着手。教育变革不一定需要轰轰烈烈,它可以从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开始。从关注学生的需求,到改进课堂互动,再到优化教学方法,这些“静悄悄”的努力,或许会为学生的成长带来真正的改变。
紧接着,第四组的代表陈宇老师进行分享:从教师的立场出发,这本书让她深刻认识到教师角色的转变至关重要。教育绝非是一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权威,更应是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需求与困惑,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主动踏上求知之旅。
第二个讨论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去理解书中所说的“润泽的教室”?青年教师们通过讨论,很快便有了答案。
陈玥茹老师从自己的教学经历出发,分享自己的见解:“润泽”最重要的是要求老师要具有一定的润泽感,让课堂的气氛具有松弛感,在一种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拉近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学会洞悉学生心理,从发言中分析他们的所思所想,并结合学情巧妙地调整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目标。
接下来,胡瑞老师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润泽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滋润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氛围都是那么的柔和。同时,这种环境之下教师对学生的教诲也更能走进他们的内心。所以教师应当像“加湿器”一样,“润泽”课堂的氛围和学生的心灵。
随后,王思雨老师进行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书中所描绘的“润泽的教室”如一股清流。它摒弃了传统课堂的生硬与疏离,它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且深入的对话与互动。在这里,师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授受关系,而是以尊重与信任为基石,构建起平等、和谐的对话空间。学生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吸纳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真诚地倾听他人的声音,思维的火花在互动交流中不断绽放,课堂真正成为了知识生长、生命拔节的沃土。
最后发言的是陈玉涵老师,她分享道:“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的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感觉。润泽的教室需要:给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与团结。需要教室文化布置,“让每面墙都开口说话”;要让学生拥有积极的互动氛围,老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用心倾听同学的发言;让学生感受到情感关怀与激励。老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给予关怀和温暖,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书香校园,师者先行。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此次青年教师共读活动的开展,不仅展示了青年教师们的读书成果,达到了交流分享、互进互促的目的,同时也让教师们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丰富了教学知识,感悟了教育真谛。在这条永不停歇的阅读之旅上,六合中专的青年教师将继续携手前行,用书籍照亮前行的道路,用思考点亮育人之路的明灯。
作者:胡瑞 审稿人:曹欣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