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南京市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近日,机电工程系组织机电技术应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数控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了共读《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读书交流活动。此次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平台,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活动中,教师们围绕泰勒的“目标模式”展开了热烈讨论,该模式涵盖课程开发的四个核心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以及评价目标实现情况。这一模式为教师们理解课程与教学关系提供了清晰框架。来自机电技术应用教学创新团队的蔡老师分享了他对教学目标设定的理解。他认为,明确且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如同灯塔指引教学方向。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教学目标应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确保学生能在未来职业中顺利应用所学。
数控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耿老师则强调了教育经验选择的重要性。她结合数控专业教学实际指出,教学内容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融入智能制造、工业4.0等前沿技术,使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同时,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如项目驱动学习、模拟操作等,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育经验组织方面,教师们一致认同泰勒提出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的重要性。陈老师表示,在课程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选择上,应注重知识的系统连贯,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同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避免教学过程的单调乏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成为教师们交流的重点。陈老师提出,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考量学生学习情况。例如,在数控专业课程中,不仅要通过理论测试评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还要通过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实践能力,从而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依据。
活动最后,机电技术应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领衔人王立云主任对本次交流活动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教师们在读书过程中的深入思考和积极分享,并鼓励大家将泰勒的课程开发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持续优化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他强调,教学创新团队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先进教学理念,通过团队协作和经验分享,共同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此次共读交流活动为机电工程系创新团队的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通过对经典教育著作的研读与讨论,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方向,增强了教学创新意识。相信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机电工程系教师将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职业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陈志康 审稿人:曹欣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