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9361
post:499361

六合中专:产教融合谋发展,双元育人谱新篇


2015年以来,一系列纲领性文件陆续出台,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改革方案》从七大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明确提出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政策。

近年来,六合中专响应号召,落实政策,思索发展,谋求突破,持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融合。早在2017年学校便携手江苏毛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了深度融合的且独具特色的“校中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后者更是在今年获评江苏省第二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单位,并被纳入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

产、学、研有机融合

双方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通过“校中厂”合作平台,将企业的厂房建设在学校内,进行全方位深度产教融合,双向发挥生产投入、技术支持、资金纾解、市场需求、人员互动、专业建设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成果共享。学校将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提供全方位服务,提供就业机会;企业将学校作为科研基地,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同时也把一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产学研一体化,就是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三者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双方共赢。

“三中心”协同发力

校企双方共同成立了集成式校企合作委员会,全力组建“集成式校企合作产学研研发中心”。为此,双方调集相关专业人才,建立了完善的产教融合管理制度,定期按照制度组织和监督实施实践性教学等一系列产教融合工作,从合作路径到培养方案,从编排课程到开展实训,从课堂反馈到综合考评,双方始终求真,务实,以工匠之精神,践行每一个细节。

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将校内机电实训中心内面积约为600平方米的场地和现有用于产品生产的教学设备,结合企业方出资提供的部分生产设备、技术和实训岗位,共同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基地命名为“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集成式校企合作产学研生产中心”学生实训等多项实践性教学工作均在此中心有序展开,企业方每年向校方提供免费实训耗材、奖励机电一体化及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班品学兼优的学生奖学金、奖励技能大赛获奖专项奖金及特困生助学金等总金额约50万元,未来企业方还将根据每年的盈利情况以及公司的实际发展,持续加大投资规模以及投入力度。

2019年南京市将江苏领跑梦毛勒智造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建筑桥梁结构减隔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列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计划,公司与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双方共出人才,共同设立了研发中心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形成了一套高效规范的操作流程。另与国内外科研院校、专业机构等也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从学习到生产,再到研发,“三中心”协同发力,共同为多元化育人提供路径,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平台。

“融合”“融入“融通”

2019年WIMC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成斌博士说:“江苏是制造大省,也是制造强省,需要持续推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江苏省教育厅充分利用教育强省的独特优势,全力推进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举措。”

学校和企业积极搭建平台,实践有示范性作用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互补优劣,协同发展,便是“融合”;主动调整,促进合作,以严谨的工匠精神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碰撞兼容并蓄的雨花石校园文化,多元化育人,便是“融入”;寻找共同的目标,携手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共同谋求地域科技、经济的发展,共同为国家高水平现代化输送优质技术性人才便是“融通”。

在此目标下,2019年全年约200多名约6个专业的学生在学校专业课教师带队下,在产学研基地接受实景生产实训教学,完成了企业组织的312国道项目的支座生产任务,取得了良好的实践经验。

同时,校企双方共同成功取得1项智能化多功能模数式伸缩装置发明专利,多项关于伸缩缝结构形式及工艺改进的实用新型专利,其中智能化多功能模数式伸缩装置发明是国际首创,预期在行业内将带来巨大的技术影响力;校企双方研发的S型伸缩缝专用龙门架,因结构小巧易于推广,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在全球科技竞争与中美经贸摩擦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六合中专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十四五”规划中,将进一步优化布局,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提升产教融合的质量,以国际化视野,打造智能型工匠,开启多元化办学的新篇章。

1.PNG


2.PNG


3.JPG


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