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841
post:475841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第一期传承人结业仪式暨2019年非遗学院校企合作论坛顺利召开


2019年10月11日,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于南京民间民俗文化生态园(高淳非遗基地)召开了第一期传承人结业仪式暨2019年非遗学院校企合作论坛,参会嘉宾有各地多位文博专家与非遗相关行业企业专家。

早上9点,专家们相聚莫愁中专安国村校区非遗馆,在系部刘春娣主任的陪同下参观了第一期非遗传承人结业作品展。几位传承人都拿出了精心准备的作品,专家们对徒弟的努力表达了高度认可,对展示的作品赞不绝口。接着,大家一同驱车前往莫愁职校新校区,参观了修复室的环境,了解了新校区的建设情况及大致规划,各位专家都表示非常期待新校区的投入使用。

下午14点,各位专家和校领导及部分系部教师在高淳非遗基地召开了会议,主要为第一期非遗传承人结业仪式,非遗传承人培育行动,以及探讨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建设。

会议伊始,君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大家带来了宋代点茶礼,讲解了具体的点茶仪式,主持人刘春娣主任介绍了各位参会嘉宾,并请几位传承人徒弟为师傅献茶。王燕副校长表达了对各位嘉宾的感谢,并指出经历了三年前的拜师礼,徒弟们都有很大的进步,每一步都离不开各位师傅的帮带,结业也预示另一个开始,期待后期的继续合作。接着,刘主任分别邀请徒弟代表许继香和师傅代表万俐老师发表感言。许继香讲解了自己的几件作品,提到这三年接受了老师的谆谆教诲,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表达了对师傅的感激之情;万俐老师对许继香的细心刻苦表示嘉许,认为各位老师帮带的徒弟都成绩斐然。万老师还提出了几点对于非遗学院建设的建议:首先肯定了非遗学院的发展,教育队伍逐渐壮大,强调学生“童子功”必须牢抓;接着剖析了央视的“中国非遗 东方智慧”理念,指出非遗学院的独创性,并建议开展“非遗学”研究;在教学中灌输传承事业的学习目的,将非遗实践的活动走向社会,建设新课程来适应社会的需求,编排非遗课程的教材等,万俐老师坚信在各位校领导和非遗传承人的帮带下,学校的明天会更好。

茶歇过后,在刘主任的主持下,君荷文化与学校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各位嘉宾也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建设进行了研讨与交流。书画修复专家张旭光老师表示,新校区建设总体不错,但在细节方面也可以优化调整;考虑到教育方面也应注意安全问题,并且注意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专注修复事业。古籍修复专家邱晓刚老师强调了创新对于发展传承的重要意义,并用自身教学事例讲明思维创新与学科融合带来的实质性突破。雕版专家张永林老师说,活字印刷与雕版都是国家的重要遗产,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已经算是速成教学,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提升雕版的社会价值。书画修复专家栾承素老师对两位徒弟秦德斌与许存地的表现都非常认可,认为教学方面教材可以更普及基础,教学计划也应配合学生发展,老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

南京博物院郑冬青副所长认为学生在保证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升文本能力;书画和陶瓷方向的学习难度较大,可以尝试承担相关修复项目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辽宁省图书馆刘冰主任表示,长期的合作展现了优异的修复成果,可以考虑培养私人修复师来为社会收藏家提供服务。南京图书馆武心群副主任认为学校近年来的发展都非常好,对于学生的手上功夫还应该坚持,但是对于古籍修复的人员逐渐饱和情况来看,可以考虑提早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并且注意多与实习单位相沟通。莫愁中专顾问戴学彦顾问表示需要开拓思路,技术的提高也会带动学生兴趣,注重实践与实习,引导学生定位全国。中华非遗网朱胜利主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要求,希望培养有手艺、思维活跃的学生;中华非遗网江苏频道的朱兆华总监表示可以建立产学研合作,通过可靠的路径来拜师会更利于发展。南京博物院文保所的田建花老师对前来实习的莫愁学子表示认可,希望能促进南京本土的非遗发展,及早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苏州市考古所的张志清老师表示实习需要对修复、绘图、器物描述都较为熟悉的学生,并且考古所的需求量很大,建议加强实践练习。秦淮区非遗科的姜于暄馆员提出了培养非遗管理人才的建议,活态传承与非遗相结合也会拓宽就业。君荷文化的姜丹君女士认为社会也需要全面的传统文化推广工作者,综合型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产生更多的价值。

会议结束后,刘春娣主任表达了对各位专家来宾的感谢,尤其是专业发展与实习教育等方面有很多切实有效的建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非遗学院会越办越好。

(莫愁中专王静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