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更迭,壮美井冈山。晨露,星海,青山,石路。一朝一暮,一川一树,皆是画卷,载满往昔峥嵘岁月。虽时过立秋,炎风侵袭,但南卫班主任团队学习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热情不减丝毫。8月14日晨晖甫照,在学工处统筹安排下,44名南卫班主任便踏上征程,来到革命圣地——井冈山。
井冈山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朱德同志亲笔题词赞誉其为“天下第一山”。这“第一”所指并非景观,而是井冈山革命斗争为后人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
第一天学习伊始,在井冈山市茨坪红色摇篮培训中心肖邮华教授的主持下举行了简短却意义深刻的开班仪式。所有老师身着整齐的红军服,由班长陈晓敏书记带领庄严宣誓:学习革命先烈,继承先辈遗志,发扬光荣传统。学习课程均采用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互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老师们参观了小井红军医院,在小井烈士墓前缅怀安葬在那里的一百三十多位伤病员和医护人员。一步步走过井冈山红军洞,一位位触摸了毛泽东朱德旧居前的读书石,学习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依旧善于学习、勇于探索,为理想而拼搏的崇高品质。
8月16日,老师们参观了茅坪八角楼和龙江书院,并再一次踏上当年红军的足迹,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黄洋界上炮声隆”,“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先辈们官兵一致、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每一位老师心中激荡。“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自古沙场征战能有几人回?立于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下,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抛头颅、洒热血的年代,那是英烈们为民族独立做出的无畏牺牲,那是英烈们为捍卫祖国尊严而闪耀的不朽灵魂。他们,以血肉之躯铸成新中国诞生与前行的基石。
17日下午与袁文才、王佐、曾志等井冈山红军后代的座谈会上,老师们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感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感人事迹。访谈结束,全体老师起立朗读曾志老人的遗嘱,“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里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奔丧;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一位72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在生命终了之时,为自己的后事定了那么多的“不”,这样的无私之情,真实具体,感人至深。
在接下来的结业仪式上,五位老师代表上台发言。陈蕊老师讲到:“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广大党员干部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多接受红色基因教育。’我们的班主任们来到井冈山,感悟出的是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应有的态度。”汤玉庭老师用“激动”和“崇敬”贴切的总结出老师们井冈山之行的心情,他说道,“前辈先烈洒热血换得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此行契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汤老师更鼓励每一位老师,将井冈山精神带回学校、投入工作,“到学生中去,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为班级组织培养优秀的班级干部队伍”。先辈的精神是源泉,红色精神更应代代传。许悦老师说道“我们应该传递给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并非人人都是党员,但人人要有党员意识”。年轻的方桦老师便在这几天的学习中“零距离的融入了这段生活,感悟了那段峥嵘岁月”。崔永杰老师则结合近日香港时事,为在座老师揭示出我们对学生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教育上的缺失,他说道,“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信仰和鲜明的态度”。
兴学必先强教师。班主任队伍建设决定学生管理的厚度和硬度。百年南卫,跟随历史脉搏风云变幻依然奋发有力;新的百年,更需每一位老师担当起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往日之中国,耳闻风雷磅礴;如今之中国,已是山花烂漫;未来之中国,青年是民族与祖国的希望。“身为世范,为人师表”,望每位老师能在工作中传承精神,桃圃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