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655
post:470655

明德尚美 砥砺前行——南京财经高职校迎接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现场考察


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做好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及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评估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3月7-9日,江苏省教育评估院组织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红秋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行6人对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建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工作进行了现场考察。

 

3月7日上午,南京财经高职校创建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汇报会在学校莫愁路校区大会议室召开。专家组成员、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职社处处长黄子亮、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代表等参加了汇报会。会上,潘副局长首先致欢迎辞。他代表教育局领导对专家组的莅临指导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南京职业教育的“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之路,尤其是多达16种办学模式和双师团队的建设;他还对财经高职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潘副局长指出,学校在原财校和原女专合并之后,实现了校区融合、专业融合、队伍融合、制度融合和文化融合,人心在创建中凝聚,质量在创建中提升,事业在创建中发展,目前正在“江苏著名,全国一流”的职教名校的路上奋斗。接着,专家组组长陈红秋介绍了现场评估工作的主要流程和要求。随后,学校姚峰校长作了题为《明德尚美,砥砺前行》的创建工作汇报,陈浩副校长作了《明德为本,尚美人生》的德育工作汇报。专家组与学校就德育工作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交流。

会后的两天时间里,专家组对学校各校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察看了教室、食堂、宿舍、实训基地、心育中心等场所和设施;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对数据进行审核;随机听课、开展学生问卷调查、进行专业剖析;访谈座谈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与专业负责人、教师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特色。

 

 

 

 

在现场考察意见通报会上,各位专家分别就基础能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管理成效和办学效益等创建指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随后,专家组组长陈红秋宣读现场考察意见,从学校概况、整体印象、成效与特色、问题与建议等方面总结了本次现场考察情况。他肯定了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各项成绩以及对此次现代化示范校评估工作的精心准备,对学校今后的发展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他表示,专家组期盼学校以融合发展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发展导向,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学校的治理能力,促进学校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准确把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标准和细则,完善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不断加强学校建设,提高建设成效,提升办学质量,加快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专家组相信,学校在市教育局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领导班子和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创建成效、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的基础之上,一定能够在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校姚峰校长对专家组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专家组为学校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发展、尤其是示范校创建的整改指明了方向,理清了发展的思路,也探索了改进的策略。同时,姚校长也表态学校将进一步强化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和以评促建,把迎评的外力转化为内部发展的动力,不断地持续改进:一方面,要认真梳理、研究和分析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针对示范校创建中存在的问题,补足短板,完善不足;另一方面,在学校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要持续发力、精准发力,不断改进,推动学校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创建“全省知名、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职教名校。

最后,南京市教育局潘东标副局长总结发言。他首先代表市教育局和市委教育工委对专家组的辛勤劳动表示诚挚的感谢。他认为,专家组给予学校的意见和建议把脉准确,是学校融入江苏和南京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他同时也代表教育局和市委教育工委对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全体师生的努力工作表示感谢;希望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中层干部认真梳理专家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进行落实;希望学校站在新的起点,进一步把握江苏和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标找差,对接南京“4+4+1”主导产业,提升专业建设的水平,完善学校校区功能定位、体制、机制,丰富校企合作的内容、产教合作的实训平台,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培训师生创新、创业、创意能力,实现文化融合创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自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创建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南京财经高职校领导班子和全校师生紧密团结、凝心聚力,根据文件精神和省市有关要求,紧扣建设标准,扎实推进项目实施,严谨认真、科学有序地推进了创建工作的开展。学校也将以此次评估为契机,继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和服务能力,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