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瞬间 感知革命精神



来源:江西学习平台作者:徐蕾播报

1927年,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在南昌爆发。如今,战火硝烟已经散尽,但起义的枪声似乎依然在人们耳畔回响。那些陈列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展柜内,静观岁月变迁的展品,以其特有的历史内涵,见证了当年八一南昌起义的艰辛历程。

无论是一件锈迹斑斑的病床架,还是一张不起眼的信笺,背后都有一段革命故事。凝望着这些斑驳老旧、充满时间痕迹的展品,我们仿佛穿过了时光的崇山峻岭,踏入了岁月的炮火硝烟,感知峥嵘岁月里革命先辈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精神和艰苦卓绝的斗争。

一盏马灯:讲述“红带兵”的由来

这是一盏马灯,玻璃罩上画有红十字作为起义标识,外面的铁架已有锈迹。

马灯

在南昌,有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八一大天亮,老百姓早起床,昨夜晚机关枪,其格格其格格响啊,它是为哪桩?原来是共产党武装起义,原来是红带兵解决了国民党,啊嘻哈!嘻哈!嘻哈!我快活笑嘻哈!”生动地将南昌起义与民众欢庆起义胜利的场景描绘了出来。

每一支军队都会有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标识,这些标识包括军服、军徽、肩章、军旗以及武器装备等,为的是在战场上进行敌我识别及日常的正规化管理。八一南昌起义是在秘密的情况下举行的。为了保证起义能够顺利打响,起义确定在夜间进行。为了保证战士们在夜间也能准确辨认敌我,佩戴既醒目又秘密的标识就显得极为重要。起义前夕,战士们便以胸前佩戴红领带,臂扎白毛巾,并在马灯和水壶上画红十字作为标志。红白两色在夜间很醒目,更重要的是,这几样东西易携带,便于隐藏,佩戴也方便。起义部队的标识寓意深刻,红领带代表着与旧时代的决裂,象征一支红色军队;马灯是夜间照明工具,预示着南昌起义即将照亮中国革命的新方向。

由于起义官兵都佩戴着红领带,所以当时的南昌老百姓称起义部队为“红带兵”,于是就有了《八一起义》歌谣中的“原来是红带兵解决了国民党”。由此可见,红领带、白毛巾这些起义标识已经深入民心,成为起义部队的形象代称。

一条宣传标语: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南昌起义期间,部队做了大量的政治宣传工作,对于发动群众、鼓舞士气和凝聚军心起了一定的作用。标语“革命者来”,是当年书写在福建汀州一栋民房门楣上的一条宣传标语。后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将此标语拓下来,放在馆内陈列展出。

标语“革命者来”

起义部队从南昌出发一路南下,在艰难的征战途中,积极宣传革命,发动群众,鼓舞士气。标语“革命者来”就是这期间的一条颇具影响力的宣传标语。

1927年9月4日至6日,周恩来率领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抵达汀州。许多景象使当地百姓感到很新鲜:革命委员会的布告、起义部队的告示、写在墙上的标语……街头巷口,人们东一群西一簇,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起义部队政工人员和宣传队的演讲。汀州人邹子彬老人曾见过南昌起义部队。那一年,他只有13岁,但是对起义部队的情况记忆犹新。邹老回忆:“他们从宝珠门进城,有穿军装的,也有穿工人衣服的。那时汀州城里几乎没有驻兵,南昌起义部队没有经过战斗便顺利进城,不少人的军装都破了,上面还沾着血迹,可他们进城时的纪律却很好,排着整齐的队伍,看到我们就微笑挥手,还向我们问好,更没有抢老百姓的东西。部队进城后,他们在墙上写‘革命者来!’‘实行土地革命!’‘保护工农权益!’‘打倒土豪劣绅,赶走贪官污吏!’等标语,还四处张贴革命宣传单。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天天都有部队的政工人员拿着小红旗,站在小板凳上向过往群众讲演,号召大家参加革命,虽然有些名词大家从来没听过,可他们讲的道理很明白,就是要打倒地主恶霸,让大家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虽然起义部队在汀州停留的时间不长,却大力宣传革命宗旨、发动群众打土豪筹款,帮助地方建立党组织,这为后来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一件病床架:蕴含红色医疗史的一段传奇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展厅,一件布满锈迹的简易病床架毫不起眼,却意义非凡,因为它背后蕴含着一段中国红色医疗史上的传奇。

福音医院救治起义军伤病员使用过的病床正面

1927年南昌起义官兵曾在福建汀州福音医院使用过这件病床架,之后医院迁至瑞金,这件病床架被保留在瑞金县(后改为瑞金市)医院。多年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将此文物征集来,在展厅展出。

福建汀州福音医院原名亚盛顿医院,1908年由一位英国人开办。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英籍医生、护士逃走,助理医师傅连暲被推举为院长。傅连暲将其改名为福音医院。

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南下作战,福建汀州福音医院首次接纳治疗受伤的起义战士。八月下旬,南昌起义部队在江西壬田和会昌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了两次激战,虽然战斗取得胜利,但部队伤亡也比较严重。300多名伤员转送到汀州,院长傅连暲连夜组织救治。他动员全汀州的医生以福音医院为中心,成立合组医院,并约了许多教员和青年学生来协助护理。由于正值盛暑,许多伤员伤口都化脓了,必须赶快手术。可是,能够动手术的外科医生只有3个人,要给300多人动手术和进行其他治疗处理,可谓任务繁重。

一天,傅连暲正在吃饭,一位护士匆匆跑来说,一位营长腿骨被打断,要赶快救治。傅连暲连忙放下碗筷,来到病房。只见一位20多岁的青年躺在病床上,伤腿肿得很厉害,而且因失血过多,身体非常虚弱,可他毫不在乎,不时发出朗朗笑声。这位营长,就是陈赓。

傅连暲查看伤情时,一位医生小声地说:“不锯掉不行了,可能会有生命危险。”陈赓听到后,急忙说:“傅医生,不能锯!在战场上不能没有腿。我是革命军人,我的生命就是战斗,如果不能战斗,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为了保住陈赓的伤腿,傅连暲采取了“保守疗法”。每天用药物消毒,用夹板固定,想尽种种方法避免截肢。每次替陈赓清理伤口时,傅连暲都要用手术刀刮去陈赓腿上的烂肉,那伤情让医生、护士都不忍目睹。但清理过程中,陈赓非但没喊一声痛,还饶有兴致地和护士讲话。

在这样持久而谨慎的医疗护理下,两个月后,陈赓的腿奇迹般好转起来。出院那天,陈赓紧紧握着傅连暲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傅医生,你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同情革命、爱护革命战士的医生。”

起义部队离开长汀后,傅连暲不顾个人危险,把部分重伤病员留在福音医院继续治疗,并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直到他们痊愈出院。此后,福音医院成为闽西中央苏区的红军医院。1933年在傅连暲的带领下,医院全体迁往江西瑞金,创办了中央红色医院,成为中央红军第一所正规医院。

一封绝密信函:讲述革命青年辗转送信的往事

《周恩来给中共中央的信——向潮汕进军的问题》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展示着一封绝密信函复制件——《周恩来给中共中央的信——向潮汕进军的问题》。这张信笺为一张16开的纸,内容用黑色钢笔书写,信尾有周恩来的署名。原信未加日期,后根据邮戳时间,推测该信的书写时间约为1927年9月中上旬。这封密信的内容大致是周恩来向中央汇报了壬田、会昌两次战役的战斗情况以及准备向潮汕进军,建立工农政权等问题,并请求中央及共产国际尽快在人员、弹药、经费等方面支援起义部队。这封信事关起义部队存亡的大事,必须要赶快安全转达党中央。而这封密信是如何辗转送达党中央的?周恩来在信尾指定的送信人为陈宝符,陈宝符又经历了怎样的艰险?

陈宝符,又名陈居玺,广西平南县人,192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时,陈宝符正在第8军政治部工作,在这紧要关头,党派人通知陈宝符立即离开武汉,前往南昌。起义胜利后,陈宝符在革命委员会中担任宣传委员。

9月初,起义部队南下进入汀州。到汀州的第二天,周恩来来到陈宝符住所,他十分郑重而又和蔼地对陈宝符说:“陈宝符同志,照目前来看,我们到汕头是不成问题的了。现在让你去完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送一封密件到上海给党中央,文件内容是请中央和共产国际商议,运一些武器到汕头来支援我们。我们考虑来考虑去,没有合适的人送信,最后考虑你去比较合适。因为你会好几种方言,而且对上海的情况比较熟悉,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随后,周恩来亲手交给陈宝符一笔路费,并仔细交代了接头的地点、方法,叫他将密件装在上衣口袋里,与解手用的草纸混在一起。接到这个重任后,陈宝符既激动又紧张。

第二天,陈宝符就出发了。他随身携带了一支使用多年的外国自来水笔,一路坐船来到了汀州。谁知刚一下船,陈宝符就被国民党特务搜身,搜出了这支笔。敌人因此怀疑陈宝符的身份,当晚就把他关押起来拷打逼供。但陈宝符咬紧牙关,一口咬定自己是商人。敌人见审不出什么,就把他放了。

脱险后,陈宝符立即乘船去汕头,之后抵达上海。之后,陈宝符发现接头地点已被敌人掌握,只好在上海住下,另找其他办法联系党组织。后来,陈宝符找到了上海沪南区委书记陈立栩,并通过陈立栩把密信交给了党中央。

这封绝密信件真实反映了当时起义部队的战斗状况,是研究起义部队南下的珍贵史料,一直保存于中央档案馆。1985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将这封信函复制后向观众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