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成长
职业学校,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让学生、家长、企业欢迎?日前,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成长》频道“职业教育江苏行”栏目,联合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走进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看看这所学校是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找到一条适合他们的道路,那就是最好的路。——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童礼荣
职校学生被保送本科院校
4月初,距离毕业季还有三个月的时间,而新港中专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专业2019级3+3学生聂昊阳,已经开始提前筹划起大学生活了,他即将被保送到南京一所本科院校,目前他正在南京晓庄学院和金陵科技学院两所学校中选择。
3年前的中考,聂昊阳的成绩为523分,当时勉强能上一所三星高中,但仔细考虑后,聂昊阳还是决定就读南京新港中专的3+3计算机专业,“按照这个成绩,到了普通高中也不一定能考得上本科,而新港中专的这个3+3,后三年去的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学的是移动应用开发,这个学校好,专业也是我感兴趣的,我不如走职业学校拼一拼不一样的路径。”聂昊阳说。
进入学校后,聂昊阳因为基础打得好,加上他学习积极、动手能力也不错。于是,老师都鼓励他参加校技能集训队,希望他通过比赛强化技能、提升实力,为自己争取人生逆转的机会。聂昊阳动心了,在技能集训队里,一次次的训练,一次次的老师指导,让他劲头十足。聂昊阳先后参加过网络搭建市赛、物联网技术与开发、智能终端检测的省赛,都小有成就。在这过程中,他服从学校安排、听取老师的建议,不怕辛苦,一次又一次挑战新项目,不仅学到了扎实的技能,也积累了宝贵的参赛经验。最后一年的在校时光里,聂昊阳更是顶住学业水平测试、转段考试的压力,参加了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项目,从而获得了这个项目的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赛金牌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保送对口单招本科院校的资格。
“聂昊阳只是学校广大优秀学生的一个缩影,在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空间很大,更有多种途径进入本科院校。”新港中专信息服务系主任万兰平说,对于任何一个学生,学校都在积极创造条件帮他们发展,他们在中考中失利,不代表他们的人生也失利,也许只是换了一条路前进,而这条路或许更适合他发展。
以大赛引领专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事实上,技能大赛不仅能为学生接受高等院校教育搭建桥梁,还能引领和推动整个专业的发展及建设。万兰平说,2018年,新港中专首次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项目技能大赛,截止今年,已累计获得五枚金牌、五枚银牌、三枚铜牌。这个团队,其实已经成长为一支金牌团队。而在这个优势项目的带动下,系部也有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更多大赛项目中。2022年,学校共参加信息技术类大赛4项,获得3金,3银,1铜。
技能大赛,要想拿金牌,靠以往的短期集训是无法完成的。学生需要一个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这就要求学校要把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如今,技能大赛规程总是不断变化,那是因为它需要能够代表这个行业的新技术、新规范,也正因此,技能大赛规程总是对标行业规范,很多大赛任务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个真实的企业项目。这就要求学校当前开设的课程要与企业对接,与行业规范对接。“在备赛过程中,通过拆解分析比赛的知识技能点,我们发现现有课程中缺少的教学知识、技能点,那么我们就会在课程中加入相应的知识技能点。同时,多个技能大赛项目的开展,知识、技能相互之间有交融,这样也更利于专业群的建设。”万兰平说,通过技能大赛推进了课程改革和产教融合,“比如说,‘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赛项中有企业文档、工程预算的制作,学校借助“海尔物联网”产业学院的优势,借助公司内部文档,学习行业规范,在这过程中,不仅助力大赛取得好成绩,也推进了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
另一方面,大赛要想取得好成绩,指导老师是关键。“技能大赛涉及知识技能点都是最新的行业知识、操作规范,这些内容老师也许以前都没学过,也不会,这就倒逼我们职业学校老师,不得不去学习,去提升。”万兰平说,例如有赛项中涉及UML程序设计的知识点,这原本是在本科院校或者研究生阶段才会涉及的内容。“我们的老师就走出去,借助学校3+3高校的优势,请教对口高校教授。”万兰平说,在这过程中,大家把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一步步做好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而学生也提前见识到了更深的知识,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在技能大赛中,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最有益处的就是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而这种能力,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也得到了企业、家长的认可。企业喜欢技能大赛的学生,因为他们更愿意自我学习,并且工作持久度好。而家长也意识到孩子通过技能大赛的集训,变得可以不玩手机,愿意自主学习了。“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职业学校的家长,打电话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或者其他什么,但是这几年越来越的家长电话沟通希望孩子加入技能集训队,帮助孩子培养学习的自主能力,也许这才是技能集训给学生带来的最宝贵财富。”万兰平说。
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成长的N种可能
职业学校的教育跟普通高中不一样,跟地方产业的关联度更高。针对学校所在栖霞区的产业需求,新港中专重新规划了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准备新增物联网技术应用、现代物流服务与管理等5个高职专业。
事实上,最近几年,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更多的选择继续升学、进入高职院校这条路。“学生在中职阶段会成为初级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学校的培养后,能让他们升入到高职院校,甚至是职业本科或者应用本科学校,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新港中专副校长施向军介绍说,中考接近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往往会存在一两门偏科,这让他们无法通过普通高中的学习考入大学,但对职业学校而言,偏科是可以弥补的。
施向军介绍说,职业教育就像是在下象棋,每个棋都有不同的作用,走法不一样,但目标是一致的,“有些孩子成长得比较慢,但一旦觉醒后,他们的潜力不可估量。”而新港中专,就是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多元化的环境,助力他们成长。
“你文科成绩差一点,那就改成理科专业;理科差了一些,那就上文科专业;能吃苦就参加对口单招、专转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就参加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想稳扎稳打就通过3+3转段升学。”施向军说,在他们学校,孩子们总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提升软硬件实力,探索学校发展新路子
学校如何获得高质量发展?未来发展的重心又是什么?南京新港中专校长童礼荣直言,下一步学校将积极申报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学校软硬件条件,让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数量占全体老师的40%以上,双师型的比例提升至80%以上。
“今年将加快新校区的建设进度,预计202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童礼荣表示,新校区1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将使得学校整体硬件条件得到提升,更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随着南京产业升级、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学校也将由培养初级岗位者向中高级岗位者转变,跟地方产业发展相协调。
“当然,要让职业教育得到社会认可,还需要去改革和探索。”童礼荣介绍说,比如说1+X证书试点工作,专业证书被不被行业认可?证书的含金量又有多少?需不需要调整?这些问题都需要长期深入思考。此外,在校企合作上,童礼荣坦言,一直存在错位的地方,离校企合作真正的融合,还有一段路要走,“学校和企业的出发点不同,具体实施起来就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学校是想全面培养学生,每一个岗位或者每一种技能都想让学生掌握,但作为企业来说,考虑到成本以及多方面问题,无法把所有岗位都开放等等,这些都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来。
《职业教育江苏行系列报道——南京篇之三》
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协助报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季燃冰/文 徐霖晨/图
编辑:季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