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传习所首批学徒出师评审会在学校高庙路校区隆重举行。现场气氛热烈而隆重,来自业内的专家学者、莫愁传习所导师及学员、学校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会议伊始,莫愁中专校长朱国美致欢迎辞。朱校长深情回顾了学校在古籍修复技艺传承道路上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她提到,学校自开设相关专业以来,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积极引进专业人才,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优质的学习环境。此次首批学徒即将出师,是学校在古籍修复技艺传承征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朱校长还对学徒们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他们秉持工匠精神,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为古籍修复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紧接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上台讲话。王主任充分肯定了莫愁传习所在古籍修复技艺传承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她指出,古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对于保护和弘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传习所的成立,为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专业和系统的平台,希望传习所能够以此次出师评审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古籍修复人才,推动全国古籍修复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热烈的掌声中,莫愁传习所导师邱晓刚走上讲台。邱老师感慨万千,他分享了与学徒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基础技能教学,到逐步引导学徒们攻克复杂的修复难题,每一个过程都充满挑战与感动。他欣慰地看到学徒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蜕变,从对古籍修复一知半解,到如今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修复技巧,独立完成修复任务。邱老师对学徒们的努力和付出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强调,古籍修复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希望学徒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不断学习和探索,追求更高的技艺境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随后,学徒滕宏珍、陶云、周鑫新、陈雪妮、邱敏依次进行汇报。他们精心准备了汇报内容,通过课件展示、现场讲解等方式,分享了自己在传习所学习期间的收获与成长。学徒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思路,他们的汇报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汇报结束后,进入紧张而严格的评审环节。此次评审团由宁波天一阁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王金玉、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杜伟生、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家古籍保护中心研究馆员庄秀芬等业内权威专家组成。他们在古籍修复、书画装裱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评审团认真查阅了学徒们的修复作品、修复报告以及学习期间的各项记录,从修复技艺的熟练程度、对传统技法的掌握和运用、修复方案的合理性、作品的质量和艺术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评估。
学徒们的作品涵盖了古籍修复、书画装裱、拓片、刻纸、函套、雕版印刷、册页等多个领域,种类丰富,质量上乘。在古籍修复作品中,有的学徒成功修复了书页严重破损、字迹模糊的珍贵古籍,通过精湛的修补技艺,使古籍焕然一新;书画装裱作品则展现了学徒们对色彩搭配、装裱款式的独特审美,装裱后的书画作品更显韵味;拓片作品线条清晰、墨色均匀,完美呈现了原碑刻的艺术魅力;刻纸作品细腻精美,图案栩栩如生,体现了学徒们对传统刻纸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函套制作工艺精湛,不仅保护了古籍,还增添了一份古朴典雅的气质;雕版印刷作品色彩鲜艳、印刷清晰,再现了古代雕版印刷的独特魅力;册页制作精致,每一页都凝聚着学徒们的心血和汗水。
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评审,评审团对学徒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批学徒在学习期间勤奋努力,积极进取,不仅熟练掌握了古籍修复技艺的核心技能,还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学徒们的作品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艺术层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备了独立从事古籍修复及相关工作的能力。同时,评审团也针对学徒们作品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在修复过程中进一步注重细节处理、加强对修复材料的研究和选择等,希望学徒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提高。最终,评审团一致认为,首批学徒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均达到了出师标准,同意他们出师结业。这一结果让学徒们激动不已,他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牢记老师们的教诲,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为古籍修复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此次出师评审会的成功举办,为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传习所的古籍修复技艺第一期传承人培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开启了新的征程。相信在未来,莫愁中专传习所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古籍修复人才,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莫愁中专:文/陶云;图/朱晓冉;校对/李家欣;审核/刘春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