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县(市、区)级社区教育培训学院构建艺术大舞台的教育价值


 

   苏联著名美学家尤·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就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美学》第164页)艺术能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陶冶人的性情和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艺术既是一个人获得自身发展和人格提升的保证,也是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这正是社区教育所企求的。为此,本文拟就构建县(市、区)级社区教育培训学院艺术大舞台的教育价值从理论上作肤浅的探讨。

    一、构建艺术大舞台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艺术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经常性精神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此相对应的艺术教育有利于人格的健康与完善,能促进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已达成这样一个普遍共识:“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技法教育的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仅有专业知识而无艺术素养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合格的人才。”社区教育是一个大教育,找准切入口和突破点十分重要,以下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艺术大舞台应运而生并能迅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1、精神层面的引领十分缺乏。我国社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社区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当社区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我们从小康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迈进过程中,人民群众对提高自身素质、生活质量和社区水平的迫切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艺术的需求更为迫切。从全国各地社区教育目前的现状来看,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学习活动形式不够丰富,中老年人仅以麻将为乐,形式单一影响效果。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仍较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大部分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居民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多为松散型结构,没有系统的社区教育项目,尽管各地均有专门的机构,但是没有发挥应有的统筹、协调与促进作用,社区教育公共平台几乎没有,更谈不上从精神层面对居民的引领。

2、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较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流通越来越繁杂、快捷,在原有文化加快更新转型的同时,新的文化层出不穷,于是,就有了复杂社会背景下文化的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不断渗透,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中国本土的文化创造往往成为了西方文化语言和价值观念的附属和主动传播。而多元文化在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提供着相应的价值观和信仰基础,这对社区居民群体中造成一种文化的“认同危机”。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通俗文化涌进了社会并广为流传。通俗文化的艺术样式一方面与青年群体有着天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则因其过分强化和突出艺术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忽略了现代人文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从而可能使接受者丧失对艺术的崇高感和对现实的责任感。网络文化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参与这一文化的制造、传播。它的发展和不够规范,影响着人们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也带来了无序和混乱,甚至超越了传统道德的约束,仅受制于个人的道德水准。

3、社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由于社区教育体制的不完善,运行机制不流畅,社区教育从数量、质量到能力都不能满足社区的需求,导致社区教育难有大的作为。与此同时,区域内的各种社区教育资源,由于条口分割管理,各自为阵地开展工作,使得社会教育资源使用率低下,大量的社会教育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一方面,居民对社区教育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需要通过一定的路径给予满足;另一方面,社区教育资源无法通过有效的管理途径加以释放,满足居民的需求。

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虽然需要综合治理,但从搭建艺术大舞台入手,是一条先易后难的选择。

    二、艺术大舞台的功能与作用

    1、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社会,提升人的幸福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政府的责任和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看到了艺术“和谐”的本质属性,“乐以道和”(《庄子?天下篇》),“乐言是其和也”(《荀子?儒效篇》)。孔子关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名言则从艺术激发情志、体验风俗、沟通感情、协调群体、宣泄郁闷等艺术创作与接受者的角度阐述了艺术的和谐作用。“和谐”,作为关系范畴,它既指事物的一种协调、温和、平衡、融洽的理想状态,也包含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使各种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不同整合力的作用下,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而呈现的内外在和谐与统一的动态过程。治乱之本在于治心,治心之方在于教育。和谐社会是由和谐发展的人而组成,如果说人是和谐社会的最后目的,教育的作用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那么,艺术大舞台的和谐作用则在于通过这一平台,使教育对象艺术素质的养成和对内外在诸因素协调平衡能力的提高,促进区域内人的和谐发展及素质的提升。

2、认知自然、社会的内化作用。人们通过艺术大舞台的艺术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提升认知度。主要理由:一是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的认知功能。由于艺术活动具体反映的,均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具有创造性、抽象性、渲染性、鼓动性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缔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点,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艺术形象的表现,给人们带来难以忘怀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体验。二是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生物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认知的推动作用。艺术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人们增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对科学知识的认可度和感受度。

    3、人追求理想的促进提升作用。人们通过艺术大舞台的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维受到启迪,生活中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发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工作和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大舞台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在艺术大舞台的表现,使观众感受与领悟到我国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艺术大舞台审美作用的一大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催人”。艺术作品总是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家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所以,艺术的作用不同于干巴巴的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训诫,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法,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受到教育。艺术大舞台审美作用的另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水到渠成”。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觉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渐渐地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艺术其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确实是其它社会意识形态所达不到的。应当说,通过艺术大舞台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4、娱乐休闲提升幸福感的作用。艺术大舞台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展演、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观赏或参与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物质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现阶段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使之成为人们的次要需求。而精神产品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灵的需要,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而这五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只有低级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他认为,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并组织有机体的各种能量,不占优势的需要则将被减弱。层次较高的需要发展后,层次较低的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理论,它属于人高层次的需求。艺术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德国哲学大师谢林说道:只有艺术和审美的创造,才是惟一战胜生命焦虑的力量和对生命的最终慰藉。正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所以,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提出艺术应当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中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理论著作《乐记》中,也有类似的思想,提出了“乐者乐也”的主张。艺术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西方现当代心理学的许多流派,都十分重视艺术对欣赏者深层心理的渲泄作用或净化作用,认为艺术可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或无法实现的情绪、愿望、期待、理想,通过艺术创造的想象世界或梦幻世界得到完成和满足。

   艺术大舞台的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和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八大精神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以区域为单位,构建艺术大舞台,统筹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以艺术教育为重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积极学习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艺术,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艺术质量,增强感染力和渗透力。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区域艺术教育需要,又具有实施艺术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面向区域内居民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艺术大舞台的硬件建设,使艺术大舞台需要的器材和设施达到规定的要求。坚持积极进取、因地制宜、超前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真抓实干,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使区域社区艺术教育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2、具体目标和任务

    (1)搭建艺术大舞台。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戏剧的价值本质是对一系列典型的生活片断进行有序组织和修饰加工,并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用以反映戏剧角色所拥有的价值关系。戏剧是人类生活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提取物和夸张物,它浓缩了社会和人生,浓缩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戏剧通常集音乐、歌曲、小说、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于一体,采用了高度程式化的语言、表情、动作、服饰、背景。不同的剧种因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与历史条件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例如,越剧显得清秀,评剧显得泼辣,舞蹈显得刚劲柔美等。而艺术大舞台就是将戏曲、音乐、歌舞、器乐等巧妙结合,在生活中上演一幕幕人间喜剧。它可以由戏曲、歌舞、民歌民曲、西洋之声等“艺术舞台”组合而成。达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使其象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壮大。

(2)培育区域“艺术小舞台”。积极扶持、培育和发展一批社区艺术教育精品社团,使区域内的“艺术小舞台”能遍地开花,每个街道、社区都能有一个居民所喜爱的小舞台。同时,鼓励社区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区域艺术大舞台的品质,引导艺术大舞台发展成为区域内人人皆知、人人向往参与的社团组织,建设成“区有大舞台,社有小舞台”,形成浓郁的艺术氛围。

(3)建立促进艺术大舞台发展的管理机制。出台促进艺术大舞台发展相应的政策,制订指导性意见,加强对艺术大舞台的日常管理,保证艺术大舞台的有序运作。学习计划指导、活动设计指导,组建艺术大舞台专家指导小组,加强对艺术团员的指导和对各社区的指导,定期拿出具有专业水准的雅俗共赏的节目愉悦身心。阶段性效果反馈要及时,对各种学习培训和演出进行反馈总结,以及时调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形成艺术大舞台的搭建、运行、管理、评价等有效机制。

(4)形成利于艺术大舞台发展的考评机制。建立搭建艺术大舞台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估,根据对艺术大舞台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提供演出的数量、质量,各种评估情况,给予相应的财政资助或补贴,对各种社团评比竞赛,优胜劣汰,促进艺术大舞台规范、健康发展;建立骨干表彰制度,激励艺术大舞台发展;多渠道提供展示交流平台,记录艺术大舞台成长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措施,建立多样化评估机制,促进艺术大舞台的规范化发展。

(5)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扩大艺术大舞台的知名度,并提高社区艺术团队的品质品味。探索具有社区艺术教育特色的、符合社区居民学习、参与的学习组织方式。形成“一社一特”,推进社区教育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通过艺术大舞台所展示的内容、形式,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参与,在积极主动投入到各种艺术培训和演出中享受,使其心情愉悦,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使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提高。

艺术对一个人的精神陶冶和情操的陶冶以及人的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每一个人、每一分子的素质提高了,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就提高了,社会、民族也就会向着一个富强、民主与文明的国度发展。“如果说地球是人类的生存家园,那么、艺术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由此可以断定:艺术大舞台的研究和发展大有前途。